一、主要案件类型及案例

1. 视频制贩传播案

  • 中国“麻豆传媒”案:2021年1月起,犯罪团伙利用Telegram联络涉黄平台“麻豆传媒”“九一视频”,组织专业团队拍摄视频50余部,牟利500余万元,总点击量超400万次。2022年1月,上海警方在广东、四川等地抓获孙某等24名嫌疑人。
  • 运作模式:通过境外聊天软件确定剧本、片酬,分工涵盖拍摄、剪辑、演员等环节,形成完整产业链。
  • 2. 性剥削与未成年人受害案

  • 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:犯罪者利用Telegram建立付费聊天室,胁迫76名女性(含16名未成年少女)拍摄视频,按等级收费(最高150万韩元),会员达26万人。2020年3月,韩国警方逮捕主犯“博士”曹某,引发300万民众请愿曝光罪犯信息。
  • 犯罪手法:以“高薪兼职”诱骗受害者,逐步逼迫其提供及不雅视频,并在聊天室实时直播胁迫过程供会员围观。
  • AI技术滥用:2024年韩国曝出利用Telegram付费频道,通过AI深度伪造技术将女性照片制成图片,受害者超200所学校学生,80%为女性。
  • 3. 跨境犯罪与个人勒索

  • 中国台州案例(2024年6月):犯罪者通过Telegram诱导用户视频通话并截取,勒索1000元后持续威胁转账。
  • 诈骗结合涉黄:涉黄小卡片诱导扫描二维码下载诈骗APP,以“”为由实施诈骗。
  • 二、平台治理与法律应对

    1. 国际监管压力

  • Telegram创始人被捕:2024年8月,CEO杜罗夫在法国被捕,平台被指控纵容洗钱、儿童等犯罪。欧盟依据《数字服务法》对其展开调查。
  • 韩国整改承诺:2024年9月,Telegram向韩国承诺对深度伪造内容“零容忍”,并配合删除非法内容。
  • 2. 中国执法与立法

  • 强化侦查:警方通过追踪Telegram群组破获多起案件,如宁波涉黄诈骗链、北京百万黄金洗钱案(利用Telegram指挥“工具人”转移赃款)。
  • 法规完善:2024年9月施行《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》,严禁利用网络数据从事非法活动,并要求平台加强安全防护。
  • 专项行动:2025年启动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,重点打击线下消费场景强制收集信息、公共场所违规人脸识别等行为。
  • 3. 平台政策调整

  • 数据共享妥协:2024年9月起,Telegram修改隐私政策,向美国提供涉恐、诈骗等犯罪行为的用户数据(IP地址、电话号码),2024年满足美方执法请求900项,涉及2253名用户。
  • 三、社会影响与挑战

  • 技术隐匿性:Telegram的加密通信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犯罪团伙利用,增加侦查难度。
  • 规模化危害:单起案件可涉及数万会员(如韩国“博士聊天室”)、百万级点击量(如麻豆传媒),对社会和青少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
  • 全球协作需求:跨国犯罪需加强国际执法合作,如中韩案例显示犯罪链条常涉及多国人员与资金流转。
  • 以上案例与措施表明,Telegram涉黄犯罪呈现组织化、跨境化、技术化趋势,需通过技术监管、法律严惩与国际协作综合治理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dltlcc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